logo 返回列表
个体经济时代的来临
2017-06-06 1665

   前两天去一个孵化器找朋友聊天,他是刚刚投身创业浪潮的资深专业人士,目前公司只有担任董事长兼CEO的他,另加一位即将本科毕业的助理。虽然常与托拉斯国企、大型民企或者独角兽互联网企业沟通,有时候还做一些课题调研,但对我来说,真正深入了解这样“麻雀虽小,执照俱全”的小微企业还是头一遭。我问了他一个比较感性的问题:“做这样的企业,会孤独吗?”他指了指孵化器办公室里黑压压的人群,说:“同类。”

我第一次知道“孵化器”这个词语,还是十几年前在上大学的时候,当时学校东门那边有一排旧的平房,装修成灰色的专业风格,平房顶上几个大大的字:“XXX孵化器。”好奇查了字典,原来“企业孵化器”在中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,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、基础设施,及一系列服务支持,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,提高创业成功率。简而言之,孵化器就是给创业者、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。

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几年的大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迅捷的变化,一旦跟不上,就会被远远地抛在时代之后。在公开的媒体报道里,在朋友圈转发的热文里,常常会出现“一毕业就失业”、“35岁危机”、“40岁失业”等关键词,不形成因果关系,但在一轮轮的创业热潮里,刚毕业的大学生、进入职场发展瓶颈的资深人士往往成为主力军,为了节省创业成本,他们往往会选择孵化器提供的有形或隐性的服务。

   我有一个大致的判断,在一个迅捷发展的发展中国家,每一个十年都会出现一轮行业的洗牌,摧枯拉朽或者随风潜入夜,当前我们的每一次微小的努力,都在为未来的十年打下基础,而当下的每一次挥霍和判断失误,也是为未来的碌碌无为付出学费。我身边的很多民营企业二代,在尝试创新父辈的传统产业无果后,往往会投入到同一行业的衍生产业链里,而与互联网或者热门的人工智能产业接轨,是最捷径的解决方案。当然,成为制定规则或者影响未来行业的战略先行者,必然有一些人或企业会因一些关键判断上的失误,从而成为了牺牲者,比如易到和周航,一将功成万骨枯,80后的程维和他的滴滴出行经历了公诸于世或者不为人知的辛酸,才走到这一时代独角兽代表公司的位置之上。

   作为从业将近十年的传媒界人士,我一直在默默观察各类垂直细分行业的变迁,有一个道理是通用的,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的努力,除了靠自我的奋斗,更重要的是抓住历史的大势。在传统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、曾经强势一时的外企遭遇发展瓶颈,而更多的独角兽互联网企业尚在成型途中时,恰恰是巴菲特所说“别人恐惧我贪婪”的契机,对于很多小微企业来说,抓住机遇的基础不单是核心产品的本身,更多的是抓住这一个间隙里的产业机遇,在顺风顺水的环境里,一群普通人可以成就伟大的企业,但在时势不对时,比如现今的传媒业,出现一位大记者甚至名记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    而更多的小微企业即便有远大的愿景、美好的幻想,也注定是洗牌时最先倒下去的一批,缺乏经验、抗风险能力不足,甚至由于现金流的匮乏,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导致极其惨烈的结果。

     但无论是互联网产品创业者,还是内容创业者,在行业的传统组织机制、运营模式行将改革的过程里,个体化经济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他们的未来故事和几十年前的个体户、万元户一样丰富多彩,有的会成长为中型甚至大型企业,被并购或者上市,有的会死去,默默地或者惨烈地,但至少感受了一下时代的脉搏。这就是经济浪潮的一个循环。

相关推荐
微信扫一扫
微信扫一扫
关注公众号,了解更多资讯
联系客服

微信扫码联系客服